19世纪30年代,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和反对敌视爱尔兰人民、并从爱尔兰人民身上征收什一税的英国教会的斗争,迅速兴起。在运动中,爱尔兰资产阶级的作用更加明显。爱尔兰的工会也于19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产生了。创立于1842年的“民族”杂志组织,领导了反对“合并”的群众运动,以此组织为首,组成了以爱尔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达非和戴维斯为首的一些“爱尔兰青年”小组。 1846—1848年,发生了马铃薯病害,这次持续3年之久的马铃薯歉收,使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人陷入可怕的饥饿之中,这场大饥荒饿死了150万人,100多万人背井离乡,远走他方。殖民者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:英国的利物浦、曼彻斯特的地窑、贫民窟里,到处塞满了爱尔兰的饥民。还有一些幸存者乘船到美国去寻找生机。那些船只把这些饥民,像倒垃圾似地倒到波士顿及舅他海港码头。船上经常发生斑疹伤寒和霍乱,因而有“棺材船”之称。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·肯尼迪的祖辈,就是从这次大饥荒压死里逃生,乘这种“棺材船”到美国碰运气的。自从美洲被发现后,爱尔兰移民是这块新大陆最早的居民。马铃薯病造成的这次大盯荒,使更多的人逃往美国,他们为美国东部地区的发展,做出了巨大贡献。目前,美国有1,300万爱尔兰移民的后裔,其中著名人物有:第35任总统约翰·肯尼迪、第40任总统罗纳德·里根等。 “这次马铃薯灾害,是地力耗竭的结果,也是英国统治的结果。”天灾人祸使爱尔兰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,也促进了他们的觉醒,从此,爱尔兰人民的反英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1847年初成立了以民主派首领米特哲尔、拉罗尔等为首的“爱尔兰同盟”。1848年7月在同盟的领导下,爱尔兰爆发了新的革命运动,后在英国的镇压下失败。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,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、争取自治权利和收回土地的斗争连绵不断。 1857年流亡在美国的爱尔兰爱国者,在斯蒂芬斯领导下,成立了秘密的革命组织—爱尔兰革命同志会,又称芬尼亚党。自1858年后,在爱尔兰本土,也成立了芬尼亚党组织。1865年,芬尼亚党准备在爱尔兰发动武装起义,但因密谋泄露而遭破坏。1866年和1870年,在美国的芬尼亚党人曾两度攻入加拿大,试图从北美方面打击英国的统治。1867年又在爱尔兰许多城市发动起义,但由于始终采取密谋暴动的方式,未能组织起广大群众参加起义,因而这些起义都先后被英国殖民者镇压下去。但芬尼亚运动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,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芬尼亚运动给予高度评价。 |